四川师范大学实施“四大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川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行动、六大优势产业对接行动、特色优势学科赋能行动、访企拓岗就业优先行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行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原始动力
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激励“从0到1”的原始创新,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确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基础与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发展思路,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激活创新“源头活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改进科研评价导向,建立长周期评价、同行评价“双评价”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出台激励性措施,打出科研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组合拳”,推动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和关键配套产品。近年来,学校基础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师相继在JACS、ANGEW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学校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二、实施六大优势产业对接行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创新活力
落实四川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强化政策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制定《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与地方共建成果转化中心、与企业共建科研平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对接行动,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32个,建立“学校对市(州)、学院对县(区)、团队对企业”工作机制。学校负责同志带队赴成都、绵阳、宜宾、泸州、攀枝花等优势产业集聚地考察学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组织科研团队到九州集团、长虹集团、五粮液集团、泸州老窖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成果推介、合作洽谈,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机制,转化应用科技成果60余项,城镇有机固废生物炼制产乳酸、飞灰资源化利用等3项技术成果进入产业化中试阶段。
三、实施特色优势学科赋能行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多方合力
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凝聚特色优势学科力量,开辟产业融合新领域,在县域经济新赛道跑出“加速度”。打造“所有学科动员、特色学科集群”模式,整合城乡融合、教育培训与社会管理、文创与艺体展演三类研究力量,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生态保护、音乐舞蹈创作、教育心理培训等,组建29个科研团队。深入实施特色优势学科赋能行动,主动服务对接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近2年,特色团队为省内80余个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布局、文旅规划技术服务100余项,开展各类教育培训200余场。舞蹈团队创作的舞蹈“心有所蜀”入选国家大剧院第十六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承担第31届成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青春之光》《青春友谊》两个节目的表演任务。
四、实施访企拓岗就业优先行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人才潜力
把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搭建精准匹配的就业供需平台,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装上人才“驱动器”。建立“1+2”岗位拓展长效机制,以“访企拓岗促就业”为中心,制定《建设高质量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拓展优质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施方案》两项制度。打造“3+4”校地企互动模式,以岗位需求、合作需求、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校地校企联动、实习就业增效、教育教学改革、长效机制建立。目前,学校实地走访了重点用人单位60余家,来校招聘单位提供就业岗位5.7万个,岗位供需比为1:4.8。构建“5+6”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常态化组织大型综合双选会、中型行业双选会、校友单位招聘会等五类招聘活动,全面做好“进支部、进宿舍、进家庭、进云端、进课堂、进企业”就业指导“六进”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四川农业大学因地制宜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
1.赋能“天府粮仓”展亮点。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种植技术、高效率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科技研发,产出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持续抓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标志性成果推广,建好国家粮食安全与天府粮仓重点实验室等智库平台。落实“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方案,积极与成都、眉山等地共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牵头建设成都市温江区、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等地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区。
2.助力乡村振兴抓重点。实施“科创乡村、强农兴农”专项行动,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加大与成都、雅安、广安以及西藏、重庆等地合作,深化与头部企业沟通交流,建好智慧农业、川藏高寒地区现代农牧产业等创新实验室,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3.聚焦“10+3”农业产业解难点。以推进川粮油、川猪、川茶等十大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建设为重点,坚持“产学研、农科教、育繁推”相结合,推动现代农业产研院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服务总站提档升级,加快科创农庄、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等建设,一体构建集新产品研发、新成果转化、新技术转移、新模式推广等全链条服务体系。
成都理工大学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1.加强科技攻关。构建实验创新教学平台,新建高压高速滑坡摩擦试验机、地质灾害智慧监测预警中心等实验中心,升级改造大型振动台等试验综合模拟系统,加强运用真数据、学会真模型、体验真处理、解决真问题的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和基础研究实力,为实现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勇攻关。
2.加速成果转化。聚焦重点领域,拓宽原创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通渠道,助推“数智”功能培养,联动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控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3.培养急需人才。成立多灾害智慧减灾全球联盟(SIMR),建成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际野外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卫星遥感+防灾减灾救灾”“信息技术+防灾减灾救灾”“人工智能+防灾减灾救灾”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形成“天空地”一体化工作体系,助力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全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基础保障
1.激活人才培养原动力。重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形成“诵解期、别明期、彰悟期”递进式教学模式,促进中医思维“模仿—内化—外行”转变。以“沉浸式临证、点拨式指导、个性化施教、案例式体悟”为重点,明晰师承教育核心要素。依托中医学、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
2.提升协同融合创新力。搭建“一院五中心”平台,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多资源优势汇聚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遴选117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并面向本科生开放,组建193个师生科研共同体,吸引3000余名学生参与训练营活动。
3.强化数字转型突破力。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突破传统教育时空界限。目前,学校已建立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个性化推荐;创建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医疗环境的沉浸式学习环境。
4.加强师资建设引导力。构筑“1313”杏林学者人才高地,打造以院士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平台、国医大师和学术大师为引领、国家级人才等为学术带头人、青年“菁英”为骨干的“雁阵式”师资人才队伍。学校现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近70名,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3个。
5.释放开放办学推动力。探索“在地国际化”路径,与英国基尔大学合办成都中医药大学基尔健康医学院。织密“传统国际化”网络,依托“中高计划”,与麦考瑞大学、昆士兰大学开展“2+2”本科生联合办学。创办“岐黄课堂”,加快中医药“慕课出海”步伐。打造“金课超市”,持续输出30余门精品中医药课程资源。
6.强化质量保障支持力。坚持以教育质量为主线,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构建校内“学院—专业—课程”全覆盖的三级评估体系,建立4年一周期的校内评估长效机制,着力让仁爱精诚、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的教学文化和管理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蔚然成风。
西南科技大学因地制宜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
1.聚焦学科专业,优化布局培养专业型人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关键“卡脖子”问题,主动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生物、机械等专业,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培养急需专业人才。围绕四川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8个新兴专业,形成涵盖兵器、电子、制造等军民融合行业的国防特色学科专业体系。
2.聚焦培养模式,先立后破培养创新型人才。依托科技城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系统构建“5431”人才培养方案,即: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深化“四新”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效;满足国标、专业认证和行业“三类标准”;聚焦一流专业建设,凸显特色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与在绵科研院所、头部企业联合培养“新质人才”。发挥军民融合优势,建立国防军工人才培养特区,打造“3+1”模块化培养模式,推行区内专业之间、区内外专业交叉融合,以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3.聚焦“四维共建”,协同育人培养实践型人才。依托省部、局省、董事会、对口支援“四维共建”,形成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办学特色。学校协同育人模式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百佳案例,办学成果“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形成集教育、科研、实践、孵化、创投于一体的贯穿式“双创”教育体系。建设乐嘉陵航空航天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班、徐志磊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等创新实践班共计29个,在班人数达5000余人。引导学生早进共建实验室、联合课题组,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4.聚焦国际视野,合作竞争培养开放型人才。与俄罗斯、美国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10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签订合作协议70余项,共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20余项,建成中国—中东欧人工湿地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研平台8个。承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增强国际学术和人文交流氛围。每年派出300余名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和专业竞赛等。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