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整体情况

    学院肇始于1960年创建的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系。历经六十余载薪火相传,学院已培育近2万名人才,桃李遍植川渝地区汽车与交通产业链各领域。现设汽车工程系、汽车运用工程系、交通科学与工程系3个教学机构和1个实验中心。本科教育涵盖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及新能源汽车工程等5个专业,其中车辆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四川省一流专业、四川省应用型品牌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为四川省一流专业与特色专业。在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机械、能源动力和交通运输等6个学位点开展研究生教育。

学院构建了多层级教学科研平台体系,在国家级、省部级及校地合作层面形成特色发展格局,拥有汽车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华大学)、汽车测控与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汽车关键零部件协同创新中心、车辆工程四川省重点学科、汽车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西华大学工作站、四川省汽车安全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与仿真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汽车交通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大件运输实验室、四川西华交通司法鉴定中心(CMA、CNAS)、西华大学汽车产品试验中心(CMA)以及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机动车排放检测实训基地)等教学科研机构。自十三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60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4项)、教学成果奖7项,获得授权专利300余项。此外,还参与制定各类标准30项,其中包括国家标准4项。

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及实验教师78人,正高级职称19人(1人为二级教授,3人为三级教授),副高级职称2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65.2%。拥有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四川省政府参事1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教学团队1个,省教育厅校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科技厅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

       实验室含宜宾校区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设2700台套,原值9800万元,建有汽车结构、汽车原理、汽车道路性能测试、新能源汽车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驱动电机技术、汽车电控、燃料电池汽车及测试、动力电池评价及测试、大件运输、智慧交通、交通安全、学生创新中心等专业实验室40余个,开设实验项目200余个。

       65年的办学历程,学院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我院学生参加WIDC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i-VISTA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FSCC)、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FSAC)、本田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BAJA)、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学科和行业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Baidu
map